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家庭都有个共同点!
当我还在上课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学生,让我反复强调几个关键知识点。在课堂上,我注意到有位名叫小X的学生一直在分心,他似乎对课程兴趣缺缺。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不知道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我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课堂上解释,所以我提议小X在下课后将这个知识点背下来,并在大课间时来找我检查。
然而,大课间过去了,小X迟迟没有出现。我询问办公室里的一个同学,他告诉我:“小X和几个同学在走廊上闹着玩,看起来非常开心。”我请他去把小X叫来。不久后,小X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明显刚刚从玩耍中赶过来。
我问他为什么没有来找我,小X没有说话,只是站在那里。我再次要求他背诵那个知识点,但他却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背不过。”
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个知识点实在太简单了,我在课堂上多次强调过,而且以前也让学生多次背诵。现在,我又给了他额外的时间来准备,但他却依然无法背过。
我批评他,试图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懒惰和不努力。然而,小X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坦白地告诉我:“因为我觉得自己笨。”
这个回答简直让我吃惊不小。在我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但小X是第一个在老师的面前坚定地选择了自认为“笨”的学生。
问题是,小X其实根本不笨!我看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想象着他刚刚还在走廊上兴高采烈地玩耍,他显然反应灵敏。
但现在,为了逃避付出更多的努力,他选择了承认自己是“笨蛋”。我感到又气愤又好笑。
我认为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太长时间的懒惰,以至于不愿再主动努力去改变自己。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词:“积懒成笨”。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每当我迎接新的初一学生时,总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管孩子们在开学时有多么积极,只需过了一两个星期,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一些学生中特别调皮和特别懒惰的学生。
不说那些调皮的学生,先谈谈那些懒惰的学生。他们在一开始表现得积极,但很快“原形毕露”。即使老师特意减少作业量,试图培养他们的习惯和自信,仍然有学生不完成作业。
当我询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他们通常会皱起眉头,或者瞪大眼睛,表现出无辜、痛苦、思考或沉默等态度。
尽管我们经过一番交涉后,他们承诺改正,但第二天通常情况并没有改善。我不禁叹息:这些学生似乎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有义务完成作业,他们已经放弃了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进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
事实上,他们仍然希望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色,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但美好的愿望无法克服懒惰的习惯。在付出一些努力后,他们发现每天都坚持完成作业“太累了”。因此,他们重新进入了一种对作业的消极态度,将大脑置于“休眠”状态。
当你和他们谈论其他话题时,他们可能依然活泼愉快,但一旦涉及学习,他们就会变得木讷。那么,这种懒惰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
我不禁想起自己孩子的经历。他在一年级时也有不好的学习习惯,经常需要熬夜完成作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课文背诵,他一开始不愿意认真背,无论怎么提醒都没有效果,直到晚上九点多,他已经疲惫不堪,渴望睡觉。
他的父亲说:“背不熟就不能睡觉!必须背到一字不错!”他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我告诉他:“听爸爸的话。”那天晚上,儿子一边哭一边背,从悲伤到绝望,最终完成了背诵。
尽管以后他在做作业和背诵时仍然有时会拖延和试图偷懒,但我认为他内心已经有了一个底线:可以拖延,但不能不完成。
我相信每个孩子在第一次遇到学习困难时,都会感受到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和要求,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微妙的变化。
那些态度温和但要求严格的家长,为孩子建立了尊重和不容忽视的底线。那些态度强硬但要求严格的家长也给孩子底线,但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容易产生反抗心理。
那些态度摇摆不定的家长,为孩子留下了讨价还价的余地。那些经常抱怨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不学习的借口和推卸责任的态度。那些“怎样都好”的家长让孩子变得没有要求。
那些过于宽容的家长,通常自认为“懂一点教育”,奉行宽容、接纳和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干涉孩子”来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他们未能意识到,宽容和接纳并不等同于没有要求。
在没有要求的“教育”下,孩子自然也就没有了对自己的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丧失底线。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放纵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懒惰,使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积懒成笨”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长此以往,那些小时候被家长过分纵容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会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困难。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感受从年轻时的气愤和不解,变成了现在的心疼和叹息。
他们哪里是笨呢?实际上,他们只是失去了思考和勤奋的习惯。
在经历了长期的纵容后,那些小时候被过分放纵的孩子已经“积懒成笨”,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教育者,我在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时,深刻认识到一个事实: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远非仅仅依赖智商来取得成功。
我曾见过起初依靠天赋而稍显懈怠的学生,他们的学业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不佳;同时,我也见证了初始成绩平平但充满毅力、耐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在攻克学业难关后逐渐获得自信,成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习惯。而家庭才是习惯培养的主战场,不论孩子是否聪明,父母都有责任培养孩子培养认真学习和工作的意识和习惯,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正是培养这些习惯的最佳时机。
父母应该积极协助孩子克服困难,而非犹豫不决或责怪。此时,家长的态度将极其微妙地影响孩子的心理,他们的行为将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即便孩子已经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也并非绝无救治。
然而,单凭孩子个人的力量难以战胜久经养成的不良习惯。孩子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帮助,以及理解和耐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认识到,积极融入科学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需要学会真正关心——明智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定制教育计划。
用监督和指导代替不断唠叨,积极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察觉问题;坚决引导,不纵容,不偷懒,全力保卫孩子的成长。孩子需要学会真正努力——积极主动,将学习视为自己的责任,将其视为最重要的任务;积极思考,预习课程内容,复习课后内容,对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求助;积极学习,多做笔记,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项作业。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年幼时,若不对其施加一定的压力,孩子将错失最佳的学习机会。
|